首页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您所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时政要闻 > 正文

许信良朱高正体验厦门日报融媒体运作 赞赏厦门发展

作者: 来源:厦门网 日期:2015-05-31 07:00 人气:1  评论

  

许信良、朱高正一行为厦门日报融媒体点赞。

  厦门网-厦门日报讯 (文/记者 李惠萍 图/记者 王火炎)昨日中午,民进党前主席、台湾新兴民族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许信良,前“立委”、著名学者朱高正,蓝海创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雯洲,前“立委”、《卓越》杂志社社长曹原彰一行参访厦门日报社,厦门日报社总编辑江曙曜接待了贵宾。在新媒体中心,许信良一行参观融媒体运作时,频频点头赞赏。

  听说厦门日报的自费订阅率达82.5%,报社拥有两岸斗茶、台海新闻摄影大赛、两岸城市甜蜜季、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等知名品牌后,许信良表示:“厦门日报与时俱进,走在时代最前端,我们由衷敬佩。”他说,厦门人对台湾的了解比大陆其他地方都深。“因为你们有同理心。”他指出,厦大台湾研究院是大陆最先进的研究台湾的学术机构,“因为他们了解台湾人怎么想,研究台湾,厦门第一。我由衷希望厦门日报可以扮演让两岸互相了解、让大陆了解台湾这一前端的角色。”

  朱高正则表示,1999年,作为北大客座教授,他向大陆提出,祖国有三块宝地:长三角、珠三角和宝岛台湾,中心位置是闽南,尤其是厦门,建议加强台胞祖籍地建设,建立海峡西岸自由经济区,这就是海西的前身。“希望海西晨报能借着‘海西’两字,辐射到整个海西经济区。”

  本报专访许信良:厦门发展让整个世界刮目相看

  >>名片

  许信良,1941年生于桃园,毕业于政治大学,曾赴英学哲学。曾任桃园县长、民进党主席。他曾退出国民党、加入民进党、退出民进党、再入民进党,也曾自己组党,还曾参加“大选”,是传奇政治人物。

  文/本报记者 李惠萍 图/本报记者 王火炎

  许信良常来厦门,还曾参加过海峡论坛。昨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,他说:“台湾人对厦门有特殊感情。”1989年,他被禁止回台湾,便先私渡进厦门,再坐渔船私渡回台,其间在厦门待了十几天,看当时的厦门,再看今日厦门的发展,他感慨万千,现在的厦门,“让台湾人佩服,让整个世界都刮目相看,这是短短二三十年带来的变化,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。”

  1991年,除了老兵能回大陆,两岸往来仍属禁忌,许信良正式来访厦门,回去向台媒说:“大陆说的和平不是欺骗,而是有诚意的,因为厦门沿海的炮台、军营都不在了,甚至变成了台商的工厂。”他说,当时观察大陆就是以厦门的情况为根据的,“不管你喜不喜欢、承不承认,两岸一家都是必然的走势。”

  谈及如火如荼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,他表示,大陆已有相当大的开放,自贸试验区是更大的开放,厦门已经发展得够好,更大的开放,会加速厦门的发展。他坦言,“两岸贸易还不够开放”,目前台湾也在争取设自由经济示范区,相关条例已搁在“立法院”,虽然还没通过,但一定会通过,“可能是今年或明年。”他说,未来台湾跟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会有更多、更大、更自由的往来,这是一定的,“我也非常期待。”

  对于两岸民众热议的两岸通水问题,许信良表示,“这符合金门的需要,金门应该感谢通水协议的完成,这象征着两岸关系更进一步的发展,更好的发展。”

  许信良曾是很多台湾政治人物的政治启蒙导师,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便说过许信良让他走上从政之路。对此,许信良谦虚地表示:“台湾发展进程中,跟我同辈的一代人,都有很多付出,这不是个人的贡献,而是世代的贡献。前辈的经历,当然会对新一代政治人物有一定的启发。”

  本报专访朱高正:台湾老师可助力大陆国学教育

  >>名片

  朱高正,朱熹26代孙,1954年生于云林,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,曾赴德深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。他曾任“立委”,是民进党创党元老,组建过“中华社会民主党”,参与了新党的建立。他学贯中西,精于易学,为著名国学家。

  文/记者 李惠萍 图/记者 王火炎

  朱高正来厦,除了参访厦门日报社,还有一个重要行程——讲他擅长的国学。

  有人说,台湾是保存中华文化最完整的地方。对此,朱高正说,1966年,台湾当局将孙中山先生诞辰定为“中华文化复兴节”,成立了“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”,要求“故宫博物院”和“中央图书馆”把古籍善本无偿提供给出版社,并给出版古籍的出版社提供政策补贴,加上那时上大学都要读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,台湾人还能很方便地买到古书,因此,“我们这个年龄的人,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大陆同龄人要深刻得多。”

  那么,两岸传统文化教育该如何对接和互相取长补短呢?朱高正介绍,“2013年,在武汉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上,我倡议要把四书五经放进大陆中小学的教科书,得到了积极的回应,现在大陆已经在做了。”不过令他感到痛心和遗憾的是,“李登辉执政时倒行逆施,陈水扁执政时进行‘去中国化’,本来在台湾很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日渐淡化。”

  对于大陆国学教育的未来,朱高正乐观地说,“我来大陆,跟易学泰斗朱伯崑、哲学泰斗张岱年等一些老先生都有很好的交情,大陆复兴传统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了。”他认为,大陆应特别关注从台湾重点高中退休的优秀语文教师,因为大陆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困难在于教材和师资,可以把这些有经验的老师聘过来。

  跟许信良一样,朱高正也见证了厦门的发展。他说:“第一次来厦门是1990年12月,见了厦大台湾研究所(今厦大台湾研究院)的陈孔立教授,当时觉得厦门比嘉义至少落后20年,而仅仅5年后的1995年,厦门已超过嘉义,1997年以后,厦门就腾飞了。”对于海西经济区的发展,他也乐观其成。

本文标签:
网友评论